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972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由于高温天气对煤炭需求的拉动有限,在工业经济未见回暖、需求极度不振、下游库存偏高、水电出力明显增加等利空因素的夹击下,动力煤市场短期回暖无望,价格见底仍待时日。
煤价从去年6月开始下降,到冬季用煤高峰时平稳一点,春季之后又陆陆续续开始下调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就要静下心苦练内功,沉住气强基固本,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应对中,山西省果断实施积极的煤炭政策,不仅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推动山西省煤炭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一方面要加大营销力度,稳定老用户、开拓新市场,力保市场份额,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全省煤炭企业而言,促进煤炭经济可持续增长,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既是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企业自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既要看到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要看到经济增长的潜力。7月25日省政府出台煤炭20条,既抓近,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
这说明,山西煤炭产量扩张接近顶层,规模扩张已非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方向。煤炭企业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狠抓科技创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谐煤电关系等等,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不仅仅是要摆脱当前困境、实现自身发展,而且还承载着山西提升产业水平、实现煤炭强省的伟大梦想。应趁当前煤价较低、政策调整阻力较小的时机,尽快推出商品煤质量管理办法。
国内煤炭供应已由紧张变为充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大量劣质煤的存在使得环境承受了巨大压力。大量运输劣质煤,降低了运输效率,浪费了运力资源。加强对包括进口煤在内的商品煤的质量管理符合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形势。经过长途运输和异地利用,煤炭从人口较少的地区运到人口密集地,其带来的污染会产生更大危害。
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指出,要把创新、高效、环保等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反对者主要是劣质煤的供应厂商、火电厂、东南沿海地区使用进口煤特别是劣质进口煤的地区,还有一些服务于火电厂、进口煤商的咨询机构或个人。
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是靠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外部性问题。然而,进口煤中的劣质煤比重在不断上升。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明确加快转变煤炭流通方式,严格准入、规范流通行为,保证价格信号准确、商品煤符合标准、监管到位。排放源一次排放的气体通过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可生成二次粒子,这是雾霾生成的主因。
而一部分支持者也并未完全理解政策制定者的真正意图。支持者认为,《办法》对劣质煤的流通进行限制,有利于环保。产业转型指的是通过转变产业的发展方式和运营模式以及相对应的组织形式、资源分配方式等,加快实现由传统粗放型迈向现代集约化。经过技术处理,提质或就地转化,可减少其流通对环境的污染。
《办法》不是为了救市,也救不了市。目前,我国对煤炭进出口贸易的政策原则是鼓励进口、限制出口。
与此同时,煤炭生产和利用技术已取得新突破,劣质煤提质优化成为可能。现在看来,我国煤炭产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资源浪费严重、安全事故多发、产品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有赖于产业转型升级。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由于劣质煤提质和就地转化投入大、经济效益低,生产企业和用户都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而是更愿意直接销售和使用原煤。早在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对我国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阐述,认为转型升级是整个产业经济发展的常态和大趋势。在限制劣质煤流通的同时,还应在政策上鼓励其提质和就地转化,给予必要的补贴。政策的初衷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助力煤炭产业升级,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岳福斌建议,应科学制定商品煤质量标准,禁止京津冀及东南沿海人口稠密地区使用劣质煤,对运销、使用不达标劣质煤的企业予以重罚。
今年初,京津冀等地区严重的雾霾天气引起了公众和环保部门的重视,也引发了人们对燃煤锅炉、燃油汽车的关注。因此,就燃煤而言,要管住污染源,就必须从煤炭流通环节入手。
长期以来,我国对商品煤流通领域的统一规范管理存在空白,这导致煤炭交易主体鱼龙混杂,劣质煤泛滥,在煤炭市场繁荣时期表现得更为突出。三、限制进口煤非议如果说治理雾霾是对商品煤质量管理最直接的解读,那么限制进口煤、挽救国内煤市措施则是一些舆论对这一政策最大误读。
就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而言,提高商品煤流通质量标准是重要的内容。四、产业转型升级之需对流通领域的煤炭质量提出一个统一标准,并不是一拍脑门想出来的。
在国际煤价急转直下、国内煤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口煤贸易拥有巨大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这一点,迅速加入进口贸易行列。商品煤质量标准的提高,客观上会影响劣质煤的进口,也会把一部分低质低价煤炭挡在市场大门之外,客观上会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状况,稳定煤炭价格,但政策初衷并不是保护落后产能,更不会违背WTO规则,相反,这样做符合国际惯例。但由于市场太热了,逐利的狂热心态掩盖了解决问题的呼声也就是说,治理雾霾,必须要考虑燃煤排放。
历史上,从煤炭充裕时候鼓励出口,到后来煤炭紧张时候鼓励进口,我国的煤炭进出口政策导向发生过逆转性的变化。就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而言,提高商品煤流通质量标准是重要的内容。
一类围绕政府是否应当干预煤炭市场。对此,岳福斌认为,煤炭流通方式转变滞后是阻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流通环节,煤贩子靠倒买倒卖、掺假和缺斤短两就能大赚特赚。谙熟WTO规则的他对于反对商品煤流通标准的声音持驳斥态度:国民待遇、透明度、公平竞争是WTO的三个基本原则。
现在看来,我国煤炭产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全国有800多家企业从事煤炭进口贸易。反对者认为,国内现有技术可以保证劣质煤燃烧达到环保标准,无需另外限制其流通。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指出,要把创新、高效、环保等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早在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世界贸易组织教程》,岳福斌正是该书的主编。而且,这样做符合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在国际贸易中,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都采取过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主要手段同样是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修改法规。
二、治理雾霾诉求治理雾霾,是人们对提高商品煤质量标准目的的最直接理解。解决问题的办法很明确加快转变煤炭流通方式,严格准入、规范流通行为,保证价格信号准确、商品煤符合标准、监管到位。
在经济疲软的影响下,美国发生页岩气革命,一些发达国家对煤炭的需求减少,来自美国等国家的煤炭急需找到市场出口,中国是他们物色到的理想地。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劣质煤大约占原煤流通量的20%。
发表评论